读书行路,丘壑自营——小探骆毅绘画中的气韵之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读书行路,丘壑自营——小探骆毅绘画中的气韵之源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宣宏宇
     “‘气韵’不可学,此生而知之,自然天授。然亦有学得处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。”(《画旨》)在董其昌看来,“气韵”这一中国画中的最高品评标准既根源于艺术家的天赋,也需要后天艺术经验的磨砺与累积。对于熟知“辩证法”的我们来说,此言似乎并没能道出更具体的东西,但如果对照他在正文中提及的“士气”来看,则不能不说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之言其实意味深长。
      始于王摩诘的文人画近由禅宗,远及老庄,其后 自米氏墨戏至今的后来者,无不以任性洒脱为笔墨的终极追求。然而,正如当年钱舜举在回答赵子的“何为士夫画”一问时所言,若无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,所谓的“树如屈铁,山如画沙”便只能流于形式,非但不能“绝去甜俗蹊径”,反而只会“落画师魔境,不复可救药矣”。因此可以说,文人画的传承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延续或拓展,而是精神的体悟,它指向含形而上的终极追问,也散漫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,当然,也包括着艺术家的创作。
      在历经了诸多的焦虑与挣扎之后,近年来的中国画创作开始回归到一种常态。其 中,许多科班出身的年轻艺术家的钻研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,来自黔西南的骆毅也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,经由他的作品可以发现,聚成生动气韵的绝无那种时下流行的近乎做秀的张狂,而是沉浸于思考和行动的绘画实践。和前辈们一样,骆毅身上的那种贵州艺术家特有的野性不只与黔地的自然、人文环境有关,而更是长期潜心研习的结果。事实上,骆毅从未有意地将绘画作为一种抒怀言志的语言方式,他就是喜欢画的过程,喜欢看那些花鸟人物在笔墨所过之处将某种气息与意味定格下来,或自己独赏,或与他人分享。 结果,恰恰是这样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才让他能够在临习古人时心无旁骛,在言说自身时“随手写去”而不失风骨,所谓“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”大概即是如此。
      于是,骆毅不必去缅怀过往,而只需在当下用笔墨与古人展开对话。他笔下的古拙与野性并非任性为之,细节间,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绘画中一脉相承的笔墨要求。在普世精神与地方性知识、传统与当下、技法与个性的强烈对峙中,骆毅总是安安静静地临习,思考,做着自己手上的活。对艺术家来说,所谓“读书行路”大概就是如此吧!骆毅已经在路上,相 信他的创作也将会随着持续的求索而不断地超越自我,传承士气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3年12月18日于云南蒙自打铁寨

首页    文章专栏    读书行路,丘壑自营——小探骆毅绘画中的气韵之源